2018年3月14日《陕西日报》第10版
本报记者 张梅 今年初,陕西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和备忘录,共建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此次牵手不仅是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扎根西部提升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陕西加快央地融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举措。 时光倒转到2015年2月,春节前夕,席大大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对其创新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三年来,中科院西安分院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将席大大总书记的嘱托化为前行动力,在开展科研攻关、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蹚出创新发展新路子
“看了西安光机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2015年席大大总书记在西安光机所参观完展台后表示。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认为,这是对西安光机所改革成果的极大肯定,也更坚定了他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心。 席大大总书记视察后,西安光机所从2015年初孵化科技企业50余家市值10亿元,增长到如今的孵化企业220家市值120亿元,带动6000多人就业。 这是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出的红利—— “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创新用人模式,让科研机构成为国家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参股不控股、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让市场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建立适时退出机制,让研究所永远处于“饥饿”状态,永葆创新动力,让科技企业展翅高飞。 以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创业生态为核心的“西安光机所模式”,已经连续3年写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1月25日,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荣获“2016年度科技盛典”科技创新团队大奖,成为全国首支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创新获奖团队,代表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布局下异军突起的“陕西军团”。 目前,西安光机所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依靠创新驱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西安光机所的示范引领效果辐射到中科院乃至整个科技界,被称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两张皮”和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两大难题的现实样板。 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中,中科院西安分院率先蹚出了一条新路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科院西安分院将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向科技前沿进军
“这是水下视频拍摄史的一次突破,也是我国水下科考史的一次突破!”2017年3月,由中科院三亚深海所组织的马里亚纳海沟深海装备海试及科考航次顺利返航。面对其完美表现,大家赞叹不已。 在本次海试中,西安光机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全海深高清相机经受住了极端环境的考验,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取得了多项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这支科研“国家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懈攀登,在多个领域均取得骄人成绩。 西安光机所在光电子集成芯片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芯片上高维纠缠双光子态产生与控制的国际难题。该所研发的光子极端制造技术成功应用于“实践十七号”卫星的电推进系统研制,完成在轨电推进飞行验证;在“嫦娥”系列任务、服务核电等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授时中心自主研制的冷原子铯喷泉钟,连续运行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亚欧国际时间比对,对北斗国际化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自主研制基于卫星共视原理的高精度时间源设备完成千公里级时间同步测试,助力未来万物互联。 地球环境研究所开展关于环境变化的过程、规律、机制、趋势与可持续性研究,为发展地球系统科学作出创新贡献,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大量前瞻性战略建议。 随着西安科学园的启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装置、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西安阿秒光源、西部质子(医疗)中心、大陆环境钻探岩心标本库及分析测试设备集群、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将加快建设。西安科学园将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聚集区,也将产生更多重大研究成果。
用知识和智慧造福百姓
2017年12月6日,备受关注的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川陕两地正式进入“3小时经济圈”。作为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铁,西成高铁沿途经过秦岭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在建设过程中,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研究团队经过8年持续监测,创造了首条大面积安装鸟类防护网的高铁建设项目等多个世界第一,实现了高铁与国家级保护动物和谐共处。 这条“绿色高铁”的建成,正是中科院西安分院研究人员扎根西部、用知识服务社会发展的典范。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地球环境研究所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大气污染控制,向中央和地方提交了《西安大气细粒子污染与来源》《开展关中大气环境治理专项研究》等23份咨询报告,获得相关领导批示。其中,周卫健院士就雾霾形成机理研究专门向李大大总理写信建言,推动陕西大气污染与雾霾防治研究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方面,水土保持研究所长期扎根黄土高原,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试验与示范、决策服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研体系,为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科院西安分院完成的区域科技合作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为陕西和宁夏新增销售收入167.9亿元,较上年增加30.2%。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为陕西新增销售收入141.5亿元,产生社会效益360.9亿元。 数字背后集中体现了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实践。这些科研工作者们在潜心基础科研领域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出价值,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造福百姓。
我省新型射孔技术显著提高油井产量
本报讯(记者 侯燕妮)2月28日,记者从“后效体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上获悉,西安奥星能源科技公司首席科学家田志波发明的后效射孔技术,获得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会长汪旭光院士、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主任陆大卫等参评专家一致认可,并建议在国内进行大规模推广。 射孔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临门一脚”,孔道不畅通,就难以出油气或不能反映地层真实产油气状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聚能射孔工艺始于上世纪60年代,就是利用投放的专用射孔设备仅在油气储层和井筒之间建立工业油气流孔道,几十年来技术发展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田志波团队历经10多年成功研发出这项新型射孔技术。他发明了一种叫“后效体”的装置,加在传统射孔弹的弹头上,利用聚能射孔弹产生的金属射流,将高含能“后效体粒子”曳入到孔道内,实现二次孔内爆炸。粒子在射孔孔道内产生的爆炸能量,能有效解除射孔孔道压实带,清除石油射孔孔道污染,增强射孔孔道和地层天然裂缝的沟通能力,将一次引爆和二次孔内做功进行完美结合。 田志波介绍说,在我国每年新增探明油气储量中,70%以上的石油储量、90%以上的天然气储量都是低孔低渗油气藏,而且百分数仍在逐年递增。但现有的射孔技术,例如聚能射孔和复合射孔,要么是因为压实作用使孔道渗透率降低,要么是射孔能量利用不充分和操作风险大,均不能有效解决低孔低渗油气藏的开采难题。 “后效射孔技术是解决低孔低渗油气藏的重要法宝,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动用的技术手段。”田志波说。 据了解,该技术目前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已在全国多个油田区块进行了2600井次的应用试验。其中,增产幅度达5倍~10倍的油气井占10%~15%,增产幅度达300%以上的油气井占15%~20%,增产幅度达30%以上的油气井占60%~70%,特别是对于低孔低渗油藏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这项石油增产技术已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和2项新型实用专利。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后效粒子”与曳入方式的完美融合,从而使爆炸能量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后效粒子”配方选择了非火炸药类材料,制造安全可靠。 汪旭光院士等专家对该项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后效体技术必将使我国广大的低渗透油气田实现稳产高产,使我国的石油开发作业更加安全,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对于确保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这些成果改变你我生活
本报记者 张梅 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走出“高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日前,记者在西北大学了解到,一批具有市场潜力、贴近百姓生活的科研项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类人胶原蛋白重塑“美丽” 爱美的女士都知道,胶原蛋白与“美丽”关系密切。胶原蛋白是一种生物性高分子物质,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动物的细胞组织中。普通提纯的动物胶原蛋白存在很大风险,加之动物胶原蛋白有携带动物病毒的可能性,在实际应用中,胶原蛋白难以发挥其功效。 范代娣团队以人体自身胶原蛋白的基因片段为来源,成功研制出与人体组织同宗同源的胶原蛋白——类人胶原蛋白。范代娣介绍,由于这种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特性与人体自身胶原蛋白非常类似,故称之为类人胶原蛋白。它突破了传统动物胶原蛋白的限制,具有无病毒隐患、低排异反应、水溶性强、酸碱度为中性、变性温度提高、可加工性强、皮肤渗透性强等特性。 同时,类人胶原蛋白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例如以类人胶原蛋白为基础原料研发出的人工骨、人工血管、人工皮肤、止血海绵等。类人胶原蛋白在医学整形和美容化妆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范代娣团队研发的类人胶原蛋白系列产品已销往多个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升电池性能的石墨烯 如果电池容量成倍增加、体积缩小,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很大改变,比如手机会更轻薄、待机时间延长;电动车续航能力大大增加,电动汽车的全面普及或将实现。王惠教授团队在石墨烯研究中的多项突破,使得电池体积缩小、容量增加成为可能。 其中,团队开发的高振实密度银粉,解决了太阳能光伏电池正面电极用高振实密度银粉材料实现自主国产的关键技术。该技术制备的银粉材料具有球形度高、分散性好、粒度均一、振实密度高、导电性能优越等特点,同时制备方法简便,对工艺设备无特殊要求,回收率高,对环境无污染。王惠介绍说,目前市场上太阳能电池片95%以上的材料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唯一没有实现国产化的就是银粉材料。该团队开发的银粉材料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该产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团队。 目前,锂离子电池电极是石墨烯很重要的应用领域,通过引入石墨烯技术,锂离子电池可同时满足电动汽车领域对能量和功率的要求。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石墨烯改性石墨锂电负极材料的工业化放大试验,产品性能达到了国标高性能石墨负极材料的指标。“我们把石墨烯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上,使目前锂电负极材料的容量大幅提升。”王惠说。 自发热中药防霾口罩 对鼻炎患者来说,一款既能保护鼻腔、又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的口罩,可以让病痛减轻不少,崔斌教授研发的一款“科技范儿”十足的口罩就能为鼻炎患者提供多重保护。 中国的鼻炎患者近3亿人,市场潜力巨大。传统的药物喷吸治疗方法只能短时间缓解鼻塞的症状,治标不治本。手术治疗虽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术后创伤大、出血多、易损伤鼻黏膜正常功能。 据介绍,该口罩包含自发热加热层和中药层,其中加热层采用自发热的方式,促进中药有效成分和水蒸气进入口腔和呼吸系统,起到润湿、治疗以及防霾作用。该项目技术含量高、投资小、见效快,可根据季节特点设计冬夏两款口罩。目前,该成果即将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成立公司,产品也将很快上市销售。 随着这些成果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将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福利。 |